中共苏尼特左旗委组织部 主办

设为主页 | 加入收藏 | 返回首页

你现在的位置: 首页 > 基层党建 > 牧区党建
东苏旗“桑斯尔”马文化协会 以“中国马都”为契机弘扬马文化、做大马产业
2010年09月06日
〖来源:〗〖作者:代常山〗

〖字体: 〗〖背景色: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(默认色)〗〖 打印本稿〗〖 关闭

东苏旗“桑斯尔”马文化协会

以“中国马都”为契机弘扬马文化、做大马产业
 
  “桑斯尔”马文化协会成立于2007年,由苏尼特左旗巴彦淖尔镇巴彦舒盖嘎查牧民陶都芒来等6户牧民合伙组建。3年来,该协会依托地区自然环境优势,充分利用开发马产业的经济效益,力争保护和扩大蒙古马群的自然草场,恢复蒙古马群的生存环境,大力宏扬马背民族的传统文化,挖掘和提升马产品的价值,规范马文化市场化运作,为保护蒙古马纯种和弘扬马文化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   一是实践中谋发展,稳步推进协会建设。近年来,随着舍饲禁牧政策的深入及牧民交通工具的现代化,在一定程度上使蒙古马品种退化、数量减少,蒙古民族传统的马文化正面临着消亡。为此“桑斯尔”马文化协会一开始就以拯救养马业、弘扬马文化和民族精神、推动旅游业和群众文化发展为宗旨,在实践中谋求发展,发展中不断完善。该协会成立之初只有80多匹马。由于经验少、交通条件不便和重视程度不高等因素,未按市场化运作起来,经营方式比较单一,协会成立第一年只通过出售策格创收3000多元。2008年,在嘎查党支部的指导下,协会进一步健全了领导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,完善了管理模式,并通过订阅有关马文化的刊物杂志学习理论知识、吸收和听取专家、专业研究人员的建议、会长陶都芒来同志去外地学习办马文化协会的先进经验措施,积极摸索经验,使协会逐步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发展。当年,协会与旗“探马赤大宫”蒙餐部实行订单式合作,销售策格(马奶酒)创收入1万多元。在提高马产业经济效益方面走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子,带动了部分牧民养马的热情,加入协会的牧户也增加到了8户,马匹数达到了120多匹。
   二是发展中搞宣传,注重弘扬马文化。协会一班人深刻地体会到蒙古人和马有着深厚的感情,蒙古人不能丢掉马,就像不能丢掉蒙古族的音乐、蒙古族的文化一样,经历几千年血脉传承、占有世界数量最多和世界著名的马种--蒙古马必定是宝贵的遗传财富。因此,大到保护生态环境,小到保护草原、保护蒙古马及其文化,做好马文化的宣传是非常有必要的。随着协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,在加大优良品种马匹的引进力度,推进马产业向规模化、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同时,协会更加注重马文化宣传力度。协会先后在《锡林郭勒日报》上登专刊,介绍和宣传办协会的目的、意义和主要做法,接受内蒙古广播电台的专访报道,宣传保护蒙古马纯种和弘扬马文化的意义,应邀参加全盟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论坛》,并做了典型经验交流发言,得到了社会各界,特别是马文化爱好者的广泛好评和赞扬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在宣传了蒙古马文化的同时,积累了更多先进经验,促进协会发展。
   三是强大中找出路,加强蒙古马市场化运作。在牧区,牧民有养马的传统,即使没有成群的马,也会养几匹好马,用来代步、放牧、参加比赛,在草原,养几匹好马也可以作为有身份的象征,协会提出的发展蒙古马产业在这里可谓一呼百应。2009年,协会进入了一个重要发展时期,调动了牧民养马、传承马文化的积极性,推动了蒙古马产业健康、协调、有序发展。协会会员也发展到了10户,马匹数也到了240多匹。嘎查党支部积极联系旗内外客商,帮其打通销路,协会进一步加强蒙古马市场化运作,在提高经济效益、旅游宣传上大做文章。协会会员分工协作,在产奶季节对马匹进行集中管理,实行专人饲养、专人制作奶制品、由专人进行销售,实现产、供、销实现了一条龙作业。2009年,协会共加工出售马奶5580多斤,销售额达39000多元。还通过向那达慕租借马匹收入1000多元、旅游者骑马收费收入2000多元、售马驹收入7.5万元,共创收入11.7万多元,在协会会员每人分得93000多元的同时,协会也积累了活动资金23000多元,促进了协会的进一步发展。同时,每年租用嘎查集体草场的租金,为嘎查集体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。
 
  相关附件:
打印本稿〗〖 关闭
  • 中共苏尼特左旗委组织部   联系方式:0479-2525060  电子邮箱:sntzqzzb@163.com